12月17日,“时间性——王惠仪摄影作品展”在东莞市文化馆开展。本次展览是2022年“东莞市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活动之一,展出青年艺术家王惠仪一系列的个人摄影创作作品。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月8日。
展览围绕王惠仪对摄影时间性的理解,分为“现场”(Scene)、“轨迹”(Track)、“矛盾”(Contradiction)3个篇章。作品清新而温暖、温柔而蕴含力量,充分展现图像的古法工艺与数字技术间的巧妙结合。
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初,摄影进入“本体”探索期,展开了基于摄影两大基本特性“纪录性”“时间性”的美学探究。这两大探索构成了摄影本体美学体系的主干,确立了摄影的基础审美。从而将摄影从绘画中抽离出来,开启了现代摄影之旅。摄影的时间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摄影能定格瞬间、保存时间等的说法隐喻着,时间由一系列的独立瞬间构成。此次个展以影像为媒介进行记录、创作。
王惠仪表示,她经过多年的影像技术实践及影像理论学习后,对摄影的时间性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对摄影中时间的理解以视觉的方式向观众呈现出来。 “现场”系列中的《家具厂——午休片刻》组照是在东莞拍摄的,可以理解为正在发生的事件,即摄影师“从取景框里直面现实”所处的时间。“轨迹”是指快门的时间,这个时间把摄影师正在经历的事件以一个微小的时段记录下来。“矛盾”,当按下快门的瞬间,把时间切割成过去与未来——拍摄主体的过去与图像的未来。“摄影并不是单纯地把时间定格了,而是把时间分成了两个方向,一个走向图像的未来,尚未出现但已经存在;另一个走向主体的过去,仍然存在但已过去。”
王惠仪创作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是多元的。创作工具从传统相机到数码相机都有;技艺上,古法工艺与数码技术结合使用。根据创作的画面需求,她会用不同的技法进行创作,这次展出的作品,就运用了铂金工艺、蓝晒工艺、数字技术等。
此次展览得到多位专家学者的好评。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劳业辛认为,王惠仪围绕摄影实践性的理解,以影像为媒介进行记录、创作,使我们能在历史的进程中在前进的同时还能回忆过往,并承载着过往的记忆与情感,不断一步一步向前进。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忠表示,以历史的眼光和对现实的关照,于理论思考之中,在光影交错之间,王惠仪的创作正在由“技”入“道”,渐入佳境。
在王惠仪看来,东莞的艺术氛围逐渐浓厚,文化交流的活动也不断增加,举办的活动质量也非常高,通过参加本次“东莞市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认识了很多来自本土的优秀青年艺术家,很感谢主办方东莞市文化馆提供的展示平台,让散落在东莞各处的青年艺术家因这样的契机而相识、因志同道合而相熟。
(图片由东莞市文化馆提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