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潍坊市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和活化利用研讨会在诸城召开。位于山东半岛的诸城,是“世界风筝都”潍坊下辖的一座县级市。这里是上古“五帝”之一舜的出生地,2009年中国(诸城)大舜文化研讨会与会专家认定为“舜帝故里”;北宋时期,苏轼在此写下了“明月几时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等千古绝唱;100多年前,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从这里出发走上了革命道路。张择端、赵明诚、刘墉、臧克家、王统照、王愿坚等诸城名人,灿若群星、数不胜数。除此之外,超然台、常山等名胜古迹,战国编钟、刘墉家书等文物遗存,诸城派古琴、舜的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厚重,独树一帜。近年来,诸城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和活化利用工作,坚持“三抓”并举、文旅融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凝聚人才队伍抓研究,把历史文化资源“挖”出来。从2003年以来,诸城相继成立了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苏轼文化研究会、古遗文化研究会、王尽美研究会等8家民间文化社团,吸收社会各界力量,聘任知名专家学者,组建起历史文化研究的主力军,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开展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工作,通过创办刊物或者编撰出版丛书专著等方式,交流宣传研究成果。目前,该市办有《超然台》《红色春秋》《超然诗刊》《老诸城》等多种刊物。其中,2003年成立的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学会,率先创办了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超然台》,累计出版90多期600万字;整理出版《地方古文献丛书》《超然文丛》《舜帝故里文化丛书》《诸城文存》等丛书4套30多部,《讲述诸城新故事》《龙城遐想》等专著3部;承担完成了《诸城派古琴传承与发展研究》《诸城茂腔教育传承研究》《诸城苏轼文化研究》《山东密州: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等多个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搭建平台载体抓活动,把历史文化资源“立”起来。诸城市高度重视发挥节庆活动对弘扬地方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引擎”作用。从2009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国(诸城)大舜文化节,不断擦亮“舜帝故里”城市名片,至今已举办11届,其中的祭舜大典以庄重的仪式感、广泛的参与度,备受群众关注。立足于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该市联合山东省戏剧协会,于2017年举办山东省(诸城)茂腔文化艺术节,邀请周边集中展演了茂腔代表性剧目,并组织召开研讨会,对茂腔的起源、传承和发展进行深度研讨。2018年,与中国器乐协会联合举办中国(诸城)古琴文化艺术节,吸引了全国各地数百名琴家和古琴爱好者。2019年,诸城市政府与湖北黄冈、广东惠州、海南儋州、四川眉山等地市协议,共同筹办2023年第13届中国(诸城)东坡文化节,目前与东坡文化节相关的组织机构、设施建设、演艺研讨筹备等工作已陆续启动。
深度开发利用抓项目,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抓好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为群众提供历史文化“看点”。2007年以来,诸城市先后在市区建成博物馆、名人馆、超然台等城市文化地标,有关镇街园区分别建成臧克家、王统照、丁耀亢、徐会沣等名人故旧居,石桥子镇刘家庄村建成“刘家庄抗战纪念馆”。在大舜出生地诸冯村恢复重建舜庙,以潍河公园、沧湾公园为主要区域,分别建成名人文化主题公园、孝德文化主题公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累计争取1700万元保护资金,用于齐长城保护修缮工程,该项目为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特有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大舜苑、尽美红色文化小镇、东坡书院等文旅项目建设,推动文旅融合项目建设,让历史文化为旅游“铸魂”,打造了一批文旅标杆项目。推进非遗传承培训活动,诸城派古琴、大舜的传说等先后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建成非遗综合传习所36处、非遗综合传习中心18处,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活动,促进了非遗活态化传承。鼓励历史文化题材的文艺精品创作,该市舜龙艺术团编创的《王尽美》《党费》两部大戏,用茂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了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革命历程、诸城籍作家王愿坚的红色革命文学代表作,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进行了标杆式的探索实践,并取得极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