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非遗传承有招数,采取“实”“新”“活”“浓”四策,目前,六安市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67项,县区级199项,得到妥善保护利用。
传承保护“实”。六安市开展抢救性保护,加大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争取力度,出版《大别山民歌精选》《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拍摄《非遗六安》系列记录片,在各大校园开设非遗传习课程及活动。连续17年举办清明皋陶祭典,制作皋陶系列动漫,申报“六安皋陶文化特色专题资源库”;整理制作大别山民歌中的红歌,申报“六安红色民歌地方特色资源库”。
展示展演“新”。开展2021年“非遗过大年”、“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展演、非遗直播间、非遗夏令营等展示展演活动。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非遗月”系列活动,推出“舌尖上的六安非遗”线上专题展4期,举办线下非遗阅读、非遗讲座、非遗手作等互动体验活动。
文旅交融“活”。 发挥公益性文化场馆阵地作用,推出皋城书院、非遗公开课、非遗展览等主题活动。搭建景区展示平台,开展非遗进景区,实现全市26个4A级以上景区全覆盖。深化非遗保护利用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扶持非遗传习基地建设,新增9个市级非遗传习基地,助推非遗研学。
宣传氛围“浓”。开展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将庐剧、大别山民歌、大鼓书等表演类非遗项目纳入“送戏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民俗文化表演、翁墩剪纸、毛坦厂油纸伞传统工艺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年均开展文化扶贫巡演活动150余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