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了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名单,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的“四川车灯”榜上有名。华兴街道是武侯区2018年打造的“武侯区曲艺传习基地(四川车灯)”,四年来,武侯区文化馆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华兴街道一起积极开展四川车灯的培训、创作、展演、推广活动,在辖区营造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首个“四川曲艺传承基地”落户武侯
成都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武侯作为中心城区、“三国故里”,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曲艺资源。近年来,武侯区紧扣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传承和发展天府文化,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曲艺的传承和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9月“四川曲艺传习基地”授牌仪式在武侯区文化馆曲艺院坝举行,武侯区文化馆被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授予首个“四川曲艺传承基地”,随后区文化馆优选区内3个街道、3个学校建立“武侯曲艺传习基地”,2018年10月,武侯全区6个传习基地传习工作全面启动。华兴街道“四川车灯”传承工作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零距离”接触 社区群众爱上曲艺
四年来,武侯区文化馆以全民艺术普及为抓手,将四川曲艺的传承培训融入到工作中,打造起区文化馆市民文化艺术学校、数字文化馆、微信公众号、抖音官方号、官方网站等线上线下服务矩阵,让市民群众真正零距离了解、接触并爱上曲艺艺术。
在华兴街道“四川车灯”传习基地,武侯区文化馆专门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曲艺团四川车灯著名表演艺术家、四川车灯唯一传承人夏曼云老师担任艺术指导,每年2期集中培训、编排,通过四年的培育,零基础的四川车灯队伍表演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队伍由原来的20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40余人。
进学校、进楼宇 非遗魅力横扫全区
围绕文化兴区战略,以塑造城市精神为目标,武侯区文化馆着力打造了武侯区曲艺院坝、曲艺展厅等曲艺阵地,创新开展了“喜迎党的十九大·复兴路上颂党恩”——四川省第三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优秀节目展演,“魅力天府·曲韵武侯”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20余场,举办曲艺进校园活动108次、“走基层”曲艺惠民演出68场、市民学校曲艺培训2000人次、曲艺公益讲座12期,建立了30余支群众曲艺业余文艺团队,组织创作、编排了四川车灯《好吃嘴》《永远跟党走》《华灯兴耀武侯城》,四川清音《锦里》《武侯最成都》,四川扬琴《茶马古道》等多个优秀曲艺节目。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曲艺演出、培训、比赛、建团等活动,在武侯区各街道、中小学、楼宇等掀起群众曲艺活动的热潮。
武侯区文化馆积极拓展曲艺作品展示渠道,组织创作节目先后参加了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优秀节目展演,成都市首届非遗春晚,成都市首届戏剧小品、曲艺原创作品大赛,武侯区市民文化艺术节,以及区级相关部门及街道的相关演展活动40余场,团队的艺术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四川车灯等一批四川曲艺艺术也在全区广泛传播。
扎根基层 曲艺之花盛情绽放
从2018年到2021年,寒来暑往,武侯区文化馆始终致力于四川车灯等传统曲艺艺术在基层生根发芽。原创作品逐步发力,获得了“成都市首届非遗春晚”二等奖、“成都市首届戏剧小品、曲艺原创作品大赛”二等奖等各级奖项。
曲艺文化在辖区校园中也开始盛行开来。川大附小将曲艺艺术纳入学校六大课程“尚美”课程构建,四川清音、川剧等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成立了成都市科研课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韵”,优化校园文化典范建设的实践研究》。与此同时,区文化馆在龙江路小学分校的四川竹琴、弟维小学的四川金钱板传承活动蓬勃开展,引领了校园美育教育的发展。
武侯区文化馆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华兴街道“四川车灯”命名为“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全区相关部门及街道共同努力的成果,反映了武侯区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今后,武侯区将以此次命名为契机,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