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为苗寨旅游注入文化灵魂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1-09-06 19:20

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当地人大多会建议你到双龙沟和梦呜苗寨走一走。双龙沟原始森林有着融水风光最美的绿水青山,梦呜苗寨则藏着最原生态的苗族民族风情。双龙沟和梦呜苗寨的发展走出一条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潘桂先就是这两处4A级旅游景区的创始人之一、广西融水双龙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2020年度的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为苗寨旅游注入文化灵魂

游客在梦呜苗寨里体验摇摆桥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变砍树增收为“看树”致富

2013年,国办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让土生土长的苗家阿哥潘桂先产生了创业的想法,瞄上了距融水县城3公里远的双龙沟。

双龙沟有着连绵起伏的原始森林,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是融水发展休闲旅游的绝佳选择。“我要打破当地人砍树的传统,让‘看树’也能致富。”潘桂先放弃了原本承包工程的生意,成立双龙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力打造双龙沟原始森林旅游度假区项目,开始了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经过几年努力,双龙沟原始森林度假区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并以广西首座悬索玻璃桥的名片效应,吸引区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然而,单纯的自然风光似乎不足以让游客留下过夜。于是,潘桂先想到了融水有“百节之乡”的美誉,想到了158公里外的老家——融水的杆洞乡锦洞村。当时,锦洞村的苗族吊脚楼因为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的落实被逐渐拆除,古老的苗寨正慢慢消失。潘桂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方设法想挽救正在消失的苗寨文化。

从2018年起,潘桂先先后筹集6000万元将老家拆除的73栋吊脚楼从边远的苗寨原封不动地搬到景区,建设了一座原生态苗族文化体验园——梦呜苗寨。梦呜苗寨不仅保留了苗寨原始的吊脚楼,还解决了锦洞村贫困群众易地搬迁的问题:共有19户84名苗族群众随吊脚楼一同搬迁到梦呜苗寨。

为苗寨旅游注入文化灵魂

梦呜苗寨打造的苗族文化实景演出《苗魅》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梦呜”模式

苗寨建起来了,拿什么吸引游客?“搞旅游一定要讲文化,没有文化,旅游就没了灵魂。游客到梦呜苗寨是要看民族文化的,我们要深入挖掘苗族的文化,融到旅游中。”潘桂先心里对此非常清楚。

苗族一年有130多个节庆,衍生了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梦呜苗寨以民族风情展示和民俗休闲体验为特色,引入了苗家同年宴、原生态农耕、行歌坐妹、打同年、苗年节、芦笙舞、闹鱼、烧鱼、斗马、斗鸡、斗鸟等系列苗族文旅活动,把苗族的农耕文化和生活场景原生态地呈现出来,使游客充分体验苗族风情。

“夏天来梦呜苗寨,你能看到苗族人农耕、捉鱼、捉田螺的场景,7月里还有苗族的新禾节。秋天,你能赶上金秋烧鱼节,再往后便是苗年了。”潘桂先告诉记者,“梦呜”在苗语里是“您好”的意思。在这里,一年四季都能欣赏不一样的场景。

潘桂先心里的蓝图不只如此,他要把梦呜苗寨打造成“中国芦笙斗马小镇”(“芦笙斗马”为融水苗族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做强民俗风情、乡村休闲、山水观光三大核心旅游产品,助力融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为此,潘桂先采取“农业+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通过创新文创产品,延长产业链,丰富梦呜苗寨的旅游业态。在他的推动下,公司吸收了14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700万元,建设梦呜苗寨民族特色街区,包括民族手工艺品、特色餐饮、芦笙制作体验等。目前街区有民宿13家、商铺21家,实现了“吃喝住行游购娱”的一站式旅游体验,成为游客打卡苗族文化的“网红”景点。借此,今年“五一”期间,梦呜苗寨共接待游客约达4.2万人次。

为苗寨旅游注入文化灵魂

潘桂先(左二)与群众演员一同吹起芦笙 受访者供图

穿上戏服是演员,脱下戏服是社员

如何让山水迢迢搬到梦呜苗寨的贫困户搬得出、留得住、有发展?让旅游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这是融水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大课题,也是梦呜苗寨想要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最初,当地群众对开发旅游很不理解,处处阻挠。周边村民曾经因为私带游客逃票进景区而跟景区工作人员发生过激烈冲突。面对村民与企业的矛盾,潘桂先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让旅游反哺区域发展,让村民与企业实现共赢。

为此,潘桂先想尽办法为村民创造增收渠道,如建立“旅游+合作社+扶贫”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让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中,变成公司股东。每年,公司给合作社保底分红,经营的利润按比例再分红。单这一项,有的村民每年最高能拿到4万元的分红。

另外,两个景区针对周边贫困村民提供了147个就业岗位,梦呜苗寨推出了大型扶贫实景歌舞剧《苗魅》,演员均由景区工作人员和搬迁入景区的苗族群众担任。此外,潘桂先还鼓励贫困户进行民族工艺品的制作销售,经营农家乐、民宿等,间接带动428位贫困农民增收脱贫。如今,村民们白天是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或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晚上穿上戏服就是演员,还可能是股东、老板、个体户……通过收入的多元化,确保了当地群众月人均收入2600元以上,户月均收入6000元以上。

看着大家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潘桂先高兴极了:“这一发展模式既保护和传承了苗族的传统文化,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同时带动了老家的乡亲和周边群众发家致富,推动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让潘桂先欣喜的是,旅游的发展改变了村民们的发展观念:“从砍树增收到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从旅游开发的阻挠者到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旅游这一绿色产业的巨大前景。”

 

责任编辑: 4146DHX

责任编辑: 4146DHX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