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出来罗儿 喜洋洋哦 朗罗 挑起扁担朗朗扯 光扯 上山岗吆。”
“飞起来,飞起来,什么鸟儿飞起来, 吉祥的银鸟飞起来。”
这边唱来那边和,你方唱罢我登场。12月17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民歌歌者齐聚山城重庆,在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简称“民歌节”)的舞台上展示风采,这新时代的心声,在线上线下的观众心中荡开无尽的涟漪。
本届民歌节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采取“压缩活动规模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民歌展演、民歌进景区、学术研讨会等丰富而紧凑的活动,汇集全国各地各族民歌精粹,全面反映了我国相关非遗保护工作的最新成果,搭建了民歌展示、交流、弘扬的平台,彰显了中国民歌的精神追求和时代价值,在短短三天内就吸引了近千万人次在线观看,尽显民歌这一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人民中的影响力。
把心中的歌儿献给党——
民歌都是映照时代面貌的心声
“我把心中的歌儿献给党,每一句歌词都是心声。”参加此次民歌节前,鄂伦春族赞达仁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关金芳用传统曲调和反映时代内容的新词,以本民族定居城镇的生活称颂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当高亢悠扬的歌声响起,人们也许听不懂鄂伦春语,却能真切领会到其中的涵义,那是流淌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炽热的爱党爱国情。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民歌源于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创造,是人民丰富情感和杰出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悟,尤其在重大历史时刻表现更为活跃。在全党全国人民庆祝建党百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本届民歌节以“歌唱美好新生活”为活动主题,吸引了31个省(区、市)的踊跃参与,前期累计收集到来自各地申报民歌展演节目249个,报名人数1300余人,申报数量超过往届。经组织遴选,共有38支队伍、184人参与现场展演。
贴近生产生活的歌词、起伏婉转的旋律、饱含民族风情的嗓音,唱出了人们勤劳质朴、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嘿呦 嘿呦!”简洁明快的喊号声一响,劳动步调就统一起来,劳动兴趣就焕发出来,劳动效率也提了上来。本次民歌节的多个参演团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以劳动号子作为主打。无论是稳健悠长的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摇橹号》,还是气概震天的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都是一人喊号众人应和,讲究要有行船经验,号子喊得恰到好处。来自北京、陕西等地的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告诉记者,传承劳动号子不仅是希望人们了解过去“用命讨生活”的沧桑岁月,更希望喊出新时代的新劲头儿。
重庆市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委创作中心主任江小平为此次民歌节专门准备了三个版本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我已经唱着歌儿走了大半辈子,走出了国门,走遍了世界,可千山万水,还是在这首民歌发源地唱起来最有感情,心情最为激动。”江小平感慨道,凡是经久流传的歌曲,无不充满着对美好新生活的无限憧憬,都是映照时代真实面貌的心声。
呈现音乐类非遗保护新成果——
历史与精神在新时代传扬
田歌、山歌、号子、渔歌、小调及少数民族传统民歌,本届民歌节的节目涉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7个,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个;参与活动的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42人,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囊括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精粹,反映出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工作的最新成果。
展演作品中,既有群众耳熟能详、传唱广泛的歌曲,如沂蒙山小调;也有流布特定区域、承载特有文化记忆的民歌形式,如壮族嘹歌、畲族双音、石柱土家啰儿调;还有彝族表演唱海菜腔、川江号子、羌族山歌、藏族歌舞等极具地域和民族风情的民歌表演。
刚劲有力的长海号子,在把网、摇橹、跑篷等一连串动作的映衬下,立刻具有了更强的代入感,将渔民出海的历史画面生动复刻出来。其民歌传承本身,堪称地方非遗保护的成果代表。长海号子经历四代人传承,在保留传统曲调的同时,增加了表演部分,形成了如今立体鲜活的表现效果。
长海号子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玉来介绍,长海号子的传承保护基地就设在刘家大院。如今,村里从70多岁的老人到5岁的孩童,人人都会唱,都能讲出一段歌词背后的故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与村民、非遗爱好者一道,不断创作饱含当代气息和现实体验的作品,在长久的坚持下,把长海号子唱成了一部“活的历史”。“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曾经那样艰苦的捕鱼生活已经为大规模机器作业所取代,但奋斗不息的精神还要继续传承下去。”刘玉来说。
除了技艺精湛的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众多水平出色的民歌选手参与到活动中来。广西的参演队伍覆盖了老中青三代,其中最年轻的一支,多由民歌专业毕业生组成。从事不同行业的他们,被当地文化馆吸纳,在广西各地继续着民歌传唱的事业,成为非遗传承保护的新的力量。广西非遗保护中心宣教部部长郝永群介绍,广西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注重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主抓几个民歌富集的村落,立起传承典型、予以重点扶持,以此带动周边地区传承的积极性。
展演过程中穿插的专家导赏、民歌演员采访、互动交流等环节,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到了原生民歌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激发广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创作灵感,增强了创作积极性。
搭建展示、交流、弘扬平台——
共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征程
近段时间,重庆的人们常能听到不同方言的民歌对唱。这边是熟悉的苗族民歌、南溪号子,那边是蒙古族长调民歌、侗族琵琶歌,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来自全国各地的参演歌者,在民歌节的舞台上一展风采的同时,也见识了其他地区的民歌唱法及独特风格,彼此学习鉴赏,收获满满。
民歌节为传统民歌及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搭建了展示、交流、弘扬的平台,加强了各族民歌的交流沟通,彰显了中国民歌的精神追求和时代价值。“甲勒歌者们头一次离开家乡出远门,心里头那个兴奋劲儿,真是随走随唱都表达不过来。”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承培训部主任邹萍介绍,甲勒涵盖敬茶、节庆等丰富的民俗内涵,目前正在申请云南省级非遗,参与此次民歌节对于歌者是难得的历练,同时为下一步的深度挖掘阐释做了很好的铺垫。从1997年开始,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和民族事务委员会就联合举办两年一届的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强调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注重民族民间的特性和艺术品位,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一届,有力推动了当地百姓参与音乐舞蹈类项目传承。
年近九旬的兴山民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家珍,与女儿万会知从湖北宜昌兴山县辗转来到重庆,感到不虚此行。她嘱咐女儿认真观察,留心总结。“这几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跟许多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展演排练的间隙,我们向各地非遗传承人和业界专家请教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的建设经验,收到了很多宝贵建议。”万会知说。
民歌节期间,重庆各区县还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在64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开展70余场原生民歌进景区活动,带动原生民歌及传统音乐的普及推广,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民歌节落地重庆,大幅增加了蚩尤九黎城等景区的曝光量,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关注度,对于推动我们这一地区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有十分积极的影响。”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彭小勇说。
此外,本次民歌节还举办了以“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代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就我国原生民歌、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实践和经验展开了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加强对原生民歌的研究和阐释,活动组委会还面向全国开展原生民歌论文征集活动,共征集到相关学术研究文章70余篇,从中遴选出28篇优秀论文编辑出版《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2021中国原生民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重庆图书馆则已在官方网站上推出中国民歌专题文献特展,展出中国民歌及传统音乐文献资料220余种,配图400余幅,集文、史、图、谱、器、声、像于一体,供观众全面认识了解中国民歌的发展脉络以及分布特点。
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生活,就能成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有力支撑。在民歌节的示范引领下,各地正在进一步挖掘弘扬我国民歌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必将在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取得更多成绩。
(图片由活动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