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州图书馆正式开馆,从此开启了它服务千千万万读者的历程。近40年来,广州图书馆一直秉承为广大读者提供最优质服务的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率先打破户籍藩篱,无论户籍所在地在哪里,任何人都可凭身份证免押金注册,现有累计注册读者超过200万人。自2014年起,连续6年基本服务指标居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一。其中,2018年进馆读者932.9万人次,2018年8月5日进馆人次高达51774,创下迄今为止国内公共图书馆单日进馆人次的最高纪录。疫情前,日均接待访问2.7万人次、注册读者936人、外借文献3.6万册次、读者活动10场、数字资源使用20.7万篇册次,创造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纪录,跻身世界公共图书馆前列。
2020年初春,面对疫情新的考验,广图人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服务读者的新方式:采取网络实名预约、人数控制等方式有序开放,主动延长文献借阅期限、提升外借文献上限至30册、免除逾期费等提供便利化服务;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积极转变服务方式,线上线下同步开展读者活动,极大地拓展了服务时空范围,2020年举办读者活动2731场,其中线上活动1445场;参加活动1116.4万人次,其中线上活动1051万人次,线上服务成为靓丽增长点。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广州图书馆2020年仍然创造良好的服务效益,接待公众访问239.8万人次、新增注册读者33.4万人、外借文献900万册次。
早在2001年,广州图书馆就建立了全国首个盲人电子阅览室,2013年搬迁到珠江新城后更名为视障人士服务区。该区域立足于丰富的文献资源和完善的设备设施,为视障读者提供书刊借阅、资料查找,积极开展无障碍电影欣赏、非视觉摄影图片展、诵读沙龙等活动。其中,2019年首创的口述直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活动,获新华社报道《点赞!志愿者为视障人士口述直播国庆阅兵》。
对老年人、孕妇、携带婴幼儿者、未成年人等特殊服务对象,广州图书馆实施柔性服务方式。广州图书馆为来穗人员即时开通数字图书馆阅读功能,通过举办智能手机培训、“IT成长之路”等数字培训,积极帮助特殊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这些举措的推出,最大限度提高公众利用图书馆的便利化程度。
广州是国家对外重要窗口,全市共有在住外籍人士约8.34万人,常住(居住半年以上)外籍人士5.5万人。广州还有数十万港澳台同胞。广州有65家领事馆,不少领事馆和众多外国大公司华南总部也设在广州图书馆所在地的珠江新城。长期以来,外国领事人员和外籍高管、港澳台同胞都是广州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疫情发生后,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引,入馆必须进行预约扫码等政策,给外籍人士和境外读者带来了许多困扰。面对此,广州图书馆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推出《涉外服务工作指引》,在全馆设置了《致所有在穗人员的一封信》《图书馆入内须知》以及各类中英双语提示水牌等标识指引,在馆外咨询处设置英语咨询专岗,为在穗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进馆借阅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广州图书馆发挥中心馆职责,积极推进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通过中心馆总分馆体制的构建,拓展服务半径,统筹推进全市通借通还服务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数字图书馆三大平台的搭建,打通了服务读者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更广大的读者享受到了家门口公共服务。截至2020年末,广州市有实现通借通还且面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294个,服务点、自助图书馆72个,面向特定群体开放的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200个,合计566个,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服务绩效排行全国主要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前列。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高度评价:“广州的图书馆制度体系建设为全国树立了样板。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之一,也是全世界一流的城市图书馆服务网络之一。”创新无止境,服务无止境。展望未来,广州图书馆将继续为广大读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