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多地宣传推介本地旅游市场的有序恢复。受疫情防控和天气等因素影响,人们出游热情的回归,需要一个过程。为吸引大家走进景区,一些地方开始深挖本地民俗文化内涵,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受到游客认可。同时,个别存在的问题,也要引起警惕。
民俗文化的概念较为宽泛,甚至可将非遗全部包纳。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对当下的多数群众尤其是游客而言,意味着“回忆”“温情”。但受制于客观因素影响,许多景区或者旅游营销团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存在片面之处。有的人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本身是靠近市场性质更多的一种行为,因此哪个因素可以融进来,哪个因素可以融得更好,必须要以消费者叫不叫好、产品卖不卖座来衡量。
按照某些人的观点,我们不妨举个例子。一个景区,以前靠游乐场、温泉来挣钱。现在呢,类似市场不行了,景区想换个名头。想来想去,又得节约成本、又得吸引游客,那就跟当地文旅部门联合,搞个非遗进景区吧。这本身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但后期执行时,景区对民俗文化进行了所谓的“专业包装”,包括但不限于对历史的歪曲解读,对一些传统故事的瞎编乱造,对传承人本身技艺的不尊重等等。
说到这,其实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即民俗文化与旅游的联姻,怎么真正做到互利共赢,而不是一味地让民俗文化或者其他文化做陪衬。
多年来,一些历史文化从业者,给人们留下印象,学富五车不假,但说起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不在行。一些旅游领域的专家,很多是跨越各领域的“杂家”,不仅懂市场规律,还注重巧妙地盘活各方资源,为己所用。没办法,市场里浸淫久了,大家的目光朝向都是一致的。
民俗文化当然要传承与弘扬,与旅游融合是非常好的方式。但如果在传承弘扬过程中,民俗文化成了附庸,失去了本色,完全沦为一件被随意摆布的商品,那后果无疑是严重的。谁要为民俗文化的守正创新负责?我们的各级文旅部门,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