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艺术 | 话剧《钟鼓楼》首演:老北京故事背后的故事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2-11-24 18:59

11月18日,根据当代作家刘心武“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同名话剧《钟鼓楼》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

艺术 | 话剧《钟鼓楼》首演:老北京故事背后的故事

长篇小说《钟鼓楼》首次出版于1985年11月,讲述了1982年12月12日发生在北京钟鼓楼旁边一座四合院里的故事,描写了12个小时之中京城小院居民代表的社会各阶层的丰富生活场景,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了改革开放后的北京生活和社会变革。该作问世后斩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并于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为一部有生命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钟鼓楼》吸收了西方后现代“同空间不同时空并置”的创作方法,天然地适合于舞台呈现,但要将一部将近30万字的作品改编成两个多小时的舞台剧,依然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由北京九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出品、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出品、会集“新京味儿导演”黄盈等优秀主创的原创话剧《钟鼓楼》,在保留原着人物的血肉和灵魂的基础上,赋予其新时代的独特解读,让经典文学在舞台上继续焕发新的生命力。

话剧《钟鼓楼》也将时间聚焦在一日之内,用时空的“反复回环”来叙事及揭示主题。其以20世纪80年代北京胡同里的一场婚礼做引线,以丢失的金表作为爆点,在四合院的方寸之间,将一幅栩栩如生的“京城浮世绘”跃然展现于台上。同一时间、同一四合院当中时空并置,四个家庭迥异的矛盾以及他们过去的经历不断开始、结束,又回到原点,构建了一个密密麻麻的时空网格,上面平行或交叉遍布着活色生香的人物群像和有滋有味的京城故事。薛家的故事主要展现了老北京人的婚姻观念,荀家的故事展现了恋爱观,澹台家与张家的故事展现了家庭观……四个家庭的故事放射式涵盖了北京人所珍视的家庭之情感、邻里之人情和余韵悠长的北京文化,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欲望、不同的观念也悉数被刻画。关于“时间哲思”的命题则是贯穿其中的灵魂——时间到底是个周而复始的圈,还是条一往直前的直线?

话剧《钟鼓楼》的主创团队在创作时希望突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和现代化,对历史、文化、时空和命运进行深刻的思索与生动的描摹。为此,作品在原着扎实的人物群像基础上,以当下人们对时间、空间的视野还原上世纪80年代北京城的模样。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故事中的隐性主角,作为舞台背景始终伫立着的北京钟鼓楼,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缄默不语地见证着芸芸众生的命运悲欢和他们的生死歌哭,同时带来有关时空与命运的哲思。

第一次被搬上话剧舞台的《钟鼓楼》,首演当日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演员们通过精彩的演绎,让老北京人的故事在舞台上栩栩如生地呈现。观众既可以作为凌驾于时间洪流之上的钟鼓楼,俯视全局,也可以代入这故事中的某一位角色,共情共感。“不愧是京味儿浓郁的《清明上河图》、钟鼓楼下的‘市民交响曲’。”有观众看过此剧后表示,回去要重新回味原着《钟鼓楼》。

《钟鼓楼》是导演黄盈执导的第9部讲述原汁原味北京故事的戏剧作品,黄盈在谈创作心得时表示,他希望话剧《钟鼓楼》的特别之处在于:从局部来看,这是一部稳扎稳打的写实主义作品;从宏观的全局上来看,它是对于生活的再现,且视角多变,不断变幻观察的距离和位置,不断以近乎“洒脱”的、跳进跳出的方式来感受时间和人的故事。

“这部文学名着在文学上非常有分量,而越是一流性的作品,改编成其他艺术形态时就越难。刘心武老师对我们非常开放、包容,而我们也希望在改编这部既非常写实、手法又极具现代性的作品时,除了好看,还能跟原作产生通感。钟鼓楼见证了时代的律动,这律动是每个人构成的、局部的。历史中的人没有定格在时间里,而是和我们的今天紧密相连。事实上,参与该剧演出的青年创作者们也是勾连历史与现在的载体,我们通过深入了解故事和历史细节、还原这些细节,向经典致敬。” 黄盈说。

刘心武在写作《钟鼓楼》时曾说:“谨以此作献给在流逝的时间里已经和即将产生历史感的人们。”作者试图以所描绘的生活形象,表达出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遗存和现实变革的思考,从而唤起人们增强面对人生的自觉意识,清醒地富于创造精神地走向历史的明天。在话剧《刘心武》首演现场,刘心武说:“《钟鼓楼》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这个小说字数多,而且是橘瓣式的,每个掰开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人物非常多,人际关系非常复杂。

导演对它的改编是很成功的,提炼出了其中的精髓,那就是包容、宽厚的情怀,这是北京市民自建城以来积累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永恒的。此外,《钟鼓楼》描写的是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普通老百姓告别旧的生活进入一种新的充满希望的状态,出版后就被改编为电视剧,受到大家的喜欢。这本书每年都重印,并被多国读者购买,在文化输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功。现在我80多岁了,它还能被搬上话剧舞台,很高兴看到这种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钟鼓楼下的胡同和四合院所承载的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既是北京市民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遗产,也是中国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遗产,更是世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遗产。在2024年中轴线申遗的背景下推出话剧《钟鼓楼》,也展现了中轴线文化的精神内核。对此,刘心武说,除了物质性的文化遗产,生活在中轴线上的历代北京市民留下的精神遗产也很珍贵,通过向世界展示老北京的这种谅解、温情、包容的精神,也将对中轴线申遗带来有利影响。

近年来,北京九维文化一直致力于“让戏剧回归文学”,打造了一系列从现实主义的文学土壤中“活化”出来的戏剧作品,形成了独有的“经典复活”创作序列。从《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到《主角》,话剧《钟鼓楼》已经是九维文化推出的第五部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舞台作品。

“话剧《钟鼓楼》也是践行党的二十大“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等要求的一部作品,其中也折射了当下人对时代的反思。虽然物质生活发生了改变,但其实人与人那种和谐的关系和时间永远往前的这种历史观不会改变。”九维文化总经理乔静说,“我们得到了北京市东城区的大力支持,也希望很好地呈现这样一部具有京城文化特色、反映老北京精神的作品,让观众感受老北京的烟火气,感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将从‘文化如何给街区注入精神内核’的思考入手,继续深耕,努力探索文化与商业融合的新模式。

据介绍,话剧《钟鼓楼》也是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演出剧目之一。“‘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东城。”东城区文旅局副局长尧西·班·仁吉旺姆说,《钟鼓楼》从题材到舞台手法,因展现出东城元素、京味艺术、国际品质三大特质,得到东城文化艺术基金的重点扶持。东城区将继续对标国内外知名戏剧中心的发展模式,将“戏剧之城”建设发展融入城市管理体系中。

艺术 | 话剧《钟鼓楼》首演:老北京故事背后的故事
艺术 | 话剧《钟鼓楼》首演:老北京故事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均为话剧《钟鼓楼》剧照,由北京九维传媒有限公司提供)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 xm4185

责任编辑: xm4185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