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某地办文化惠民下乡活动。赶上天儿冷,别说坐下看,村街上走路的人都很少。但无论主办方还是承办单位,“意念”十分执着。薄雾笼罩朝阳,寒风刺入骨髓的环境中,活动照常进行。演出服好看也单薄,主持人冻得“吐字不清晰”,伴舞人员脸颊通红。就连台下的观众,也不像往常一样占座,而是纷纷站起,有的跺脚看,有的干脆回了家。
现场最遭罪的,一是演员,二是几位应约到场的领导。演员演不完,就不能走。领导也一样,身边观众能走,但他们位置显眼,走了就不大好看。在惠民演出领域,这不是个别现象。也不光发生在农村,城市一些活动亦不少见。大家的敬业精神固然值得钦佩,但还是想说,惠民惠民,目的是让百姓得实惠。到百姓家门口演出,图的就是让百姓方便、欢喜。天寒地冻也好,顶风冒雪也罢,天气是不可控因素,活动内容、时长、地点,完全可以随机应变做出调整,没必要为了所谓的“好看”,搞什么“程式化表演”。
“程式化表演”的现象,在公共文化领域似乎延续多年,想改变得下一番功夫,但是不改又不行。
“程式化表演”,多见于京剧艺术领域,指的是表演工作等极具规范性。公共文化领域,相关服务当然要有标准和规范,也理念坚决不能“程式化”,思路更不能“套路化”。
举个例子。一些地方的文化馆,说起惠民演出,翻来覆去就那几样,杂技、曲艺、歌舞。节目不能说不好,但是放在惠民这个层面来讲,多少显得有些单薄,有些传统,缺乏新意。一些博物馆,思路更加保守,谈起惠民,就是办了多少个展、进馆参观多少人次;谈起走出去,就把几件文物和展板往学校、社区一搬。
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对象是万千大众。时代在变,人们的需求也在变。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时俱进,是不断变化、随时调整。10年前,下乡演出是唱歌跳舞;10年后,下乡还是老一套,不能说百姓不喜欢,但是百姓肯定没有“多么喜欢”,新鲜劲儿没以前那么大。
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公共文化服务本身的创新,是一件很难的事。一方面要考虑民众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跟上级政策、相关部门要求找到结合点。这大概就是公共文化从业者在新时代面临的一个共同且艰难的命题,即如何凸显服务理念、内容和方式的时代性。想来想去,笔者认为坐在办公室或家里是想不出来的,还得扎根人民中间,向人民要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创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