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这是古人描写元宵节的诗句,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名灯节。每逢此时,全国各地,彩灯高悬,艳丽缤纷。灯彩又叫花灯,武汉花灯起源于古汉阳的民间花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相传花灯起源于我国西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东汉汉明帝笃信佛教,曾通令全国元霄时一律点燃各色花灯,以示敬佛。
从此元宵放灯形成传统,到了唐代发展成各地张灯结彩,庆贺节日,形成了每逢元宵佳节,必观花灯的风俗。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的生动描述,说的就是民间花灯的盛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诗书画三栖大家唐寅诗日:“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说的就是元宵灯节的盛况。甲午战争前夕,清代统治者慈禧太后六十大寿,颐和园张灯结彩,万寿山华灯齐放,形成盛况空前的灯会大观。由此,闹花灯的习俗起源于汉代,起始于佛教佛事活动,但当这一习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后,其宗教色彩逐渐谈化,而成为百姓们的狂欢节了。
武汉花灯的传承关系可以追溯到清未民初,其传承人夏正坤曾是颇负盛名的花灯手艺世家的子孙,据夏正坤口述:夏氏先祖曾谈及: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彰显其督鄂期间大办实业兴鄂的功绩,于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五日,令民间大办灯会,夏氏先祖为其扎制高达三十尺的灯楼,金光璀璨,蔚为壮观。
花灯鼎盛期为清代晚期至文革前夕,复盛期即武汉花灯的鼎盛期为改革开放后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个时期,因社会生活少有禁锢,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花灯来表达安居乐业的欢乐心情。
武汉花灯的内容主要表现在继承了传统花灯的内容基础上,保留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祥瑞故事情节,如成语故事,话本小说人物、戏剧故事、神话故事等,有表现华夏先民图腾崇拜的龙凤形象的龙风呈祥,双龙戏珠、双风朝阳等,有表现福禄寿禧的麻姑献寿,福禄双至,双喜临门等,有表现佛教故事的如来佛、药师佛、观音、罗汉等,有表现神话故事的西天取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武汉花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先进的创新科技理念,宏大的艺术感官冲击力、风行了大半个中国,武汉、北京、淄博、深圳、东莞、香港、澳门、上海无不留下了武汉花灯的足迹。武汉花灯的传承人刘泥巴、夏阳等先后为武汉龙灯会、第十届亚运会北京陶然亭龙灯会、武汉国际渡江节、武汉知音花灯节、上海国际立体花坛邀请赛、香港、澳门华夏龙灯艺术展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承制了大量的花灯代表作品,获得国内外民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武汉花灯以其显著的民俗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民间传统文化当中的一朵奇葩。
(视频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