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茶馓最初被称为“麻油馓子”,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寒具”,是清朝的贡品。周总理还用茶馓招待过外国客人。馓子头有各种样式,例如梳子,扇子,菊花和宝塔。馓条像麻线一样细,颜色金黄,口感特别脆。
在淮安,说起茶馓,可谓妇孺皆知。民间流传一句歇后语:“坐月子不吃茶馓——亏了”,意思是产妇坐月子,必须吃上茶馓才滋补。茶馓,又名“油面”,馓子在全国各地并不鲜见,然而最负盛名的当属“淮安茶馓”。不同于北方馓子的朴实粗犷,淮安茶馓造型精巧、细如金线,伴茶,柔韧绵软,干食,松酥香脆,是淮安独具风味、老少咸宜的传统名点。
淮安茶馓,是淮扬菜中的一道名点,它又叫“细环饼”,是用上白精面,拉出像麻线一样的细面丝,再一圈一圈地绕在手掌上,做成四寸多长、一寸多宽的套环,环环相连,呈梳状、菊花形等网状图案,之后放入麻油锅中泡炸而成,以此做出的茶馓质地酥脆,而且味道香美。
相传淮安茶馓在清朝晚期就生产了,清咸丰五年(1885年),镇淮楼旁的茶馓名师岳文广,改进了茶馓制法,制作出文明中外的鼓楼茶馓,亦称岳家茶馓。清宣统元年(1909年),参加江苏省物品展览会,获得奖励。1930年又参加国际巴拿马比赛会,获得银质奖章,也在北京食品会上获得过优质奖。
茶馓既可干吃,也可用水泡着吃。干吃时大多作佐酒小点,而用水泡着吃时,只需用开水冲泡数分钟,待其全部泡开以后,便可食用。茶馓泡来吃,柔韧香软,易消化,尤其适合产妇和体弱多病者食用。
(图片来自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