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曾想到,当他落笔写下《桃花源记》,竟然会给世人留下千年遐想。
1600多年后,带着千年遐想、一卷诗书,我们沿沅江而行,步入湖南常德桃花源,看碧水东逝,看昔日陶渊明留下的千古文字,更看今日“武陵人”谱写的“新桃花源记”。
遇见一章久远的吟诵
从长沙出发,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便来到了藏于青山碧水间的“福地洞天”——桃花源。
以前,人们要前往这个隐秘之所,往往要乘船走沅江、入水溪,或者沿山林绕行,路途远,而且极易迷失方向。遥想当年,寻访者“遂迷,不复得路”便不足为奇了。
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已经形成,桃花源机场距此仅40公里,构建了桃花源到常德市城区30分钟、到张家界、凤凰、韶山等周边景区两个小时的交通圈。
纵横交织的公路,如一根根线,将世外桃源从隐蔽的“闺阁”中拉了出来。
便捷的交通,让曾经难以寻觅的桃花源,如今成为了随时可以抵达的心灵家园、闹市田园。
带着《桃花源记》寻访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得去万亩桃林看看。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依在,和陶渊明当年所见相比,桃花林成为了万亩桃林,桃花的品种也异常丰富,有近百个品种、十多种花色。如今,若陶渊明故地重游,不仅可以徜徉在桃花海洋里,还能品一杯桃花酿,尝一碟桃花糕。
不知当年,陶渊明偶遇的武陵渔郎,是否就曾居住在桃花源的白鳞洲。
白鳞洲为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岛上人家多靠捕鱼为生。在岛上,还能看见鸬鹚捕鱼的传统画卷。
如今的小岛,还保存着《桃花源记》中的风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岛民们河边网鱼,田里耕作,一幅延续了千百年的画卷,依然延续着。
考古专家还曾在白鳞洲发现了距今6000年以上文明史的周家岗遗址,挖掘到许多石斧、鱼钩等。
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小岛上,年轻人回乡创业,种植生态蔬菜、瓜果,打造“小陶家的菜园子”等品牌。
曾经陶渊明偶遇的“小口”、问津的渡口、秦人村,如今还存其风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不仅得以保存,而且还有了更丰富的艺术呈现方式。
五柳湖畔,桃源工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是有1600多年树龄的巨型柳木根雕。根雕长15.88米,由本地70多名精湛的桃源工木雕匠,历时数年,按照武陵渔郎误入秦人村的路径,再现秦谷风貌,为一部刻在树根上的《桃花源记》。
秦溪,有十里河流剧场,大型溪流漫游演出剧目《桃花源记》,还原“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桃源美景以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樵耕读的和美画卷,为一部写在河流上的《桃花源记》。
大型溪流漫游演出剧目《桃花源记》演出现场
“新桃花源人”高俊杰独出心裁,以茶叶为文稿,将一个个文字“写”在一枚枚用茶叶做成的子模上,采用活字印刷术的创意,为读者与茶友呈现了一本写在茶叶上的《桃花源记》。
在桃花源,人们总能找到喜欢的方式,飘荡在时光的河流里,遇见五柳先生,邂逅世外桃源。
遇见一段风雅的历史
“我们现在的桃花源,好看的不仅有万亩桃花,更有千年文化、历史风雅。”在桃花源景区从事文物保护工作27年的刘新农告诉记者。
刘新农是成长于桃花源的新一代“武陵人”。他说:“小时候学《桃花源记》,得知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感到真的好神奇好自豪。”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桃花源从事文物保护工作。
1999年,刘新农花费半年时间,进行桃花源文物调查。108块古碑、117副楹联、15处单体古建筑,还有百年以上的古树,分布在哪里,源自哪个朝代,他都清清楚楚。
在桃花源,他去得最多的地方,便是桃花山。沿线有一个庞大的桃花源古建筑群,含15处单体古建筑,如今保存下来年代最久远的是始建于1595年的方竹亭。2006年5月,该古建筑群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沿着山路拾级而上,桃花山牌坊、菊圃、集贤祠等“国保”级别的古建筑,如画轴舒展。
这些人文胜景,无缘纳入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却又与陶渊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成为了桃花源最好的推荐词,孟浩然、王维、李白等文人雅士纷纷前来,留下墨宝;官府则不断完善庭阁楼台,栽种桃花,丰富胜景。时至清代,桃花源亭阁寺观之盛,诗文碑刻之丰,人文雅致之厚,桃花灿烂之极。
感念陶渊明对这方水土的赞美与推介,到了明代,当地为他修菊圃,建渊明祠,将他永远留在桃花源。
如果陶渊明有知,他也许会庆幸自己的一篇美文,推送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使得一个昔日的隐蔽之角,成为了如今人文荟萃之地。
遇见一碗幸福的擂茶
昔日的桃花源人,“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过上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田园幸福生活,今日的桃花源人,又是一番怎样的生活画卷呢?
我们来到了“武陵人”谢元的家。
谢元一家祖辈都住在桃花源,家在桃川万寿宫脚下。桃川万寿宫曾是桃花源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晋朝,被誉为四大道教胜地之一。公元1112年,宋徽宗亲笔题写“桃川万寿宫”匾额。
地处福地的谢家小院,如今是当地有名的农家乐餐馆,擂茶是其主打产品。靠着经营农家乐,谢家小院从昔日的平房变为小楼。小院里,三层小楼,青瓦灰墙,菜园鱼塘,四代同堂。
31岁的谢元,是当地的“擂王”,在首届擂茶比赛中拔得头筹。年轻的他,给祖辈沿袭下来的擂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丰富了擂茶压桌菜的品种,借助自己学音乐的优势,为擂茶写歌、为擂茶演唱,并利用互联网推介家乡擂茶。
谢元的抖音名叫“擂茶小哥”,在微信视频号以及抖音号,他推介最多的便是桃花源的擂茶。从原材料的采摘、擂茶的磨制、冲泡,他自拍、自编、自导、自演,推出了100多个短视频。这些系列作品,有一个共有的主题:一桌湘味解乡愁。
“一桌”,说的便是桃花源的一桌擂茶。喝擂茶是体验当地古朴民风最直接的方式。在桃花源,便流传一首民谣:“走东家,跑西家,喝擂茶,打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
当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淳朴好客的村民款待误入桃花源的“外人”;如今,面对南来北往的“外人”,村民们用丰盛的酒食,以及一碗具有地方特色的擂茶款待。
这碗待客的擂茶,碗里不仅盛着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好客之道与纯朴民风,还盛着生态饭、旅游饭的和美与幸福。
桃花源建成了擂茶体验馆和擂茶博物馆,擂茶从家庭作坊走向产业化、规模化,成功打造千年非遗、茶餐一体的“桃花源擂茶”品牌,实现全区擂茶产业年产值近5000万元。
不少村民,与谢元一样,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在河流剧场,参演《桃花源记》的演员,大多便是当地村民,他们白天务农,晚上演出。一些村民经过培训还成为了景区导游、车船司机、驾船渔郎。
手捧一碗擂茶,村民吃得有信心。这些年,他们看见了桃花源的改变——
景区面积由2平方公里增至近20平方公里,景区延伸到了村民家门口,满眼皆是景,到处能留客。
乡村一村一品,各有特色,清江浦果桃,五柳湖擂茶,汤家山皇菊,白鳞洲蔬菜等,这都是土生土长的桃花源乡村旅游名片。
今日的桃花源秦溪风光
桃花源景区还是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基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十大文化景区。
身处桃花源,村民们在一碗擂茶里品出了别样的风味。“擂王”谢元说:“擂茶的味道,其实就是《桃花源记》里所说友邻和谐、民风淳朴、幸福安康的味道,这也就是——桃花源的味道。”
若陶渊明故地重游,品尝着一碗擂茶,又会写出怎样的一篇《新桃花源记》呢?
(图片由常德市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